风险提示:关于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风险提示

来源: 阅客 时间: 2025-09-10 09:31:51 我要分享:

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移动互联网深度普及,侵害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问题愈发突出。大家在享受便捷金融服务、开展多元资产配置的同时,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是守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第一道防线。为助力大家增强风险意识、提升自我保护能力,尤其针对线上金融业务场景,特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:参与金融活动时请务必认真阅读相关内容、谨慎做出决策,同时加强个人防范,筑牢个人信息保护防线,谨防银行卡密码、短信验证码、人脸识别信息、身份信息等敏感信息被他人套取,对不明身份人员提出的转账、收费、充值等要求保持高度警惕,持续提升反诈意识与能力。


一、提高防范意识,筑牢个人信息安全屏障

人脸信息、身份证件信息、银行卡号、支付密码、支付二维码、验证码等均属核心个人信息,务必妥善保管,绝不能轻易向他人提供。

若需提供身份证件复印件,务必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与有效期,从源头防范不法分子冒用风险;

使用社交网络平台时,对姓名、电话、出行信息等个人信息进行隐匿处理,分享照片、火车票、飞机票等内容前,仔细检查是否含个人信息并做遮挡,避免信息外泄;

不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、财产状况等私密内容,不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、取款凭条、信用卡对账单等载有个人信息的资料,可撕碎后再丢弃。

二、精准甄别金融广告,选择正规渠道获取服务

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,签约前认真研读合同条款,不轻易相信银行营业网点外的“贷款推广人员”“银行贷款工作人员”,不随意签字授权,不轻信非法网络借贷的虚假宣传。

对不明电话、链接、邮件等保持警惕,接触时先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质;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,不在可疑网站填写个人重要信息。办理金融业务应通过官方客服电话、线下营业场所或正规APP等官方渠道,牢记:银行工作人员、警方及金融监管部门绝不会要求消费者告知银行账户、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,更不会要求向不明账户转账。

三、拒绝非法代理行为,坚守正当维权路径

若对金融机构的产品或服务有异议、产生纠纷,要通过正当渠道客观反映情况、提出合理诉求:可直接与金融机构平等协商,也可向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,或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。

切勿轻信社会上“逾期铲单”“征信修复”“减免息费”等虚假宣传,不把个人信息交给所谓“代理维权机构”,更不能参与编造虚假信息、伪造证明材料等“恶意”投诉行为——此类行为不仅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,还可能造成财产损失。一旦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侵害,要第一时间报警,全力保障个人账户与资金安全。

四、强化信息防护举措,精准识别电信诈骗套路

筑牢信息防护底线:妥善保管身份证、银行卡、手机号、支付密码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敏感信息,既不随意泄露给他人,也不在不明网站或APP上填写。


精准识别诈骗伎俩:警惕冒充银行、公检法、客服等名义的来电与短信。凡是以“账户异常”“涉嫌洗钱”“注销网贷”“退款理赔”为由,要求转账汇款、借贷或索要验证码的,全是诈骗!遇到此类情况请立即挂断电话,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真伪。


希望广大金融消费者能将以上风险提示牢记于心,切实守护好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。


热门产品推荐
下载 APP
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