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案说险:守护银发钱包,远离保险消费陷阱

来源: 阅客 时间: 2025-10-29 10:39:55 我要分享:

01

案例简介

随着老年群体保险需求的日益增长,一些不法分子瞄准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较弱、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的特点,设下消费陷阱。本期“以案说险”通过真实案例拆解骗局套路,帮助老年朋友守住“钱袋子”,安享保障生活。


王阿姨在小区广场看到“免费领鸡蛋、米油”的宣传,工作人员热情邀请她参加“养老金融讲座”。现场,讲师以“保本高息、终身返利”为噱头,推销一款“养老保险产品”,声称不仅能保障晚年生活,每年还能获得8%的固定收益,比银行存款划算得多。王阿姨心动不已,当场投入10万元保费。事后,女儿发现该产品实为风险较高的投连险,所谓“高息”是不确定的预期收益,且提前退保需扣除高额手续费。王阿姨想退保,却面临近2万元的损失。


02

案例分析

王阿姨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营销宣传活动中我们需识别的风险:


营销手段具有误导性:不法机构以“免费领鸡蛋、米油”为诱饵,抓住老年人对小利的关注,通过热情服务降低其防备心,再以“养老金融讲座”的名义搭建营销场景,本质是利用非理性诱因诱导潜在客户,违背了保险营销应有的诚信原则。


产品宣传存在欺诈性:讲师刻意混淆保险与理财的界限,将风险较高的投连险包装成“保本高息”的养老保险产品。隐瞒投连险“收益不确定”的核心属性,用8%的预期收益冒充固定收益,误导王阿姨将其等同于稳健的银行存款,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。


03

风险提示

警惕“免费福利”陷阱:凡是以“领礼品”“听讲座”为由诱导购买保险的行为,多暗藏套路,切勿因小利失去判断力。


明确保险本质:保险的核心功能是风险保障,而非“高收益理财”。对于承诺“保本高息”“稳赚不赔”的保险产品,务必提高警惕,仔细阅读条款中关于收益的说明,确认是“保证收益”还是“预期收益”。


重大决策多商量:购买大额保险前,建议主动与子女或信任的人沟通,避免独自冲动决策。


守护老年群体的保险权益,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擦亮双眼识陷阱。保险公司也将持续优化老年服务,简化投保、理赔流程,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保险知识,与社会各界共同为老年人筑起一道安全的保障防线。


热门产品推荐
下载 APP
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