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知识科普:了解电信网络诈骗

来源: 阅客 时间: 2025-07-30 09:26:31 我要分享:

随着科技的发展,金融诈骗手段日益翻新,给公众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。为提升全民反诈意识,守护财产安全,对电信网络诈骗进行详细学习。

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方式
一、冒充类诈骗:利用身份伪装获取信任

1. 冒充公检法:诈骗分子通过电话、短信或社交软件假冒公安、检察院、法院工作人员,以“涉嫌犯罪”“资产冻结”等理由威胁受害者,要求转账至“安全账户”或提供个人信息

2.冒充领导/熟人:使用被盗账号或伪造身份,以“领导”“亲友”名义添加好友,通过嘘寒问暖或紧急求助(如转账救急、垫付资金)骗取钱财。

3. 冒充客服/工作人员:假借电商平台、物流公司名义,以“订单异常”“退款理赔”为由,诱导受害者提供银行卡信息、验证码,或通过屏幕共享窃取资金。

二、交易/消费类诈骗:围绕利益诱导实施

1. 虚假网络贷款:以“无抵押、低息、秒放款”吸引急需资金者,诱骗下载虚假APP后,以手续费、保证金等名目要求转账,最终无法提现。
2. 刷单返利:宣称“轻松兼职、高额返利”,初期小额回报诱饵,后期诱导投入大额资金,并以“任务未完成”“账户异常”等借口拒绝退款。
3. 网络游戏交易:在游戏平台发布低价道具、账号买卖广告,诱导私下交易后以“解冻费”“注册费”为由诈骗,或通过虚假抽奖骗取个人信息。
4. 购物诈骗:利用假冒网站或社交平台推销“保健品”“限量商品”,付款后不发货或发送劣质产品,甚至诱导泄露支付信息。

三、技术手段类诈骗:利用技术漏洞或伪装

1. 伪基站短信/链接:通过伪装官方号码发送含木马链接的短信,诱导点击后窃取个人信息或植入病毒。
2. 引诱裸聊敲诈:以色情诱导受害者视频聊天,录制不雅画面后勒索钱财,威胁传播隐私。
3. “放长线”精准诈骗:通过社交平台长期互动建立信任,掌握个人信息后实施针对性诈骗;

反诈专线:96110(预警劝阻、防骗咨询)。

金融诈骗无孔不入,但防范有道。学习反诈知识、保持警惕、保护个人信息,是每个公民的责任。全民携手行动,方能共筑网络安全,让电信网络诈骗无处遁形!

热门产品推荐
下载 APP
关注公众号